一段故事、一帧影像
定格你的“科院印记”
这些藏着温度的记忆碎片
承载了代代相传的初心
今天,我们轻轻展开
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故事
一起回望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
感受属于我们共同的精神坐标
1.2010年世博女兵凯旋而归
对于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来说,2010年的记忆中有一张世博女兵凯旋而归的合照。

印记故事
2010年的那天,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屏上“热烈欢迎世博女兵凯旋归” 的字样格外醒目,像是在骄傲地诉说着一群科院姑娘的不凡经历。不久前,这些身着军装的女生,还是校园里和大家一样的学子,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在社团中绽放活力。当上海世博会的召唤传来,她们毅然响应,换上迷彩军装,投身到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保障工作中。在军营和世博一线的日子里,她们褪去了校园里的青涩,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训练场上,挥洒汗水,锤炼出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世博园区里,她们坚守岗位,无论是引导游客、维持秩序,还是提供各类服务保障,都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展现着科院学子的风采与军人的担当。她们用行动诠释着责任,用汗水书写着青春,成为世博会上一道靓丽的“迷彩风景线”。
2.施纪栋

施纪栋,通信与电子工程专业安全防范技术专业2022届校友。毕业参军入伍。对于施纪栋来说,他的印迹故事是参军入伍前与同学们的一张合照。
印记故事
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操场上,2022届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校友施纪栋毕业即踏上参军入伍的征程,而在毕业前夕,他与同学们相聚于此,用一张合影定格这珍贵的瞬间。施纪栋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投身军营,接受更严苛的历练,而同学们也将奔赴职场,开启人生新的篇章。虽然即将踏上不同的人生旅程,但是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回顾在科院的时光,施纪栋与同学们一同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在实训中磨炼技能,也曾在这片操场上挥洒汗水,这些点点滴滴,早已化作彼此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回忆。这张合影不仅是他们毕业前的留念,更是彼此情谊的见证,这份科院的印记,伴随着施纪栋在军营中成长,激励着他在保家卫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同样也成为其他同学在未来拼搏时心中温暖的力量源泉。
3.吴锋

吴锋,人文社科系社会工作专业,07届毕业生,2004年进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现任身份上海普陀区康养中心院长。对于吴锋来说,他的印记故事是工作中消防安全培训会议。
印记故事

学校毕业后,我一直在社工领域工作,专职从事老年社会工作。面对养老机构的服务,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模式。
2015年,我从一线社工转型为管理者,接手了当时所在养老公司刚收购的一家养老院,面对机构老化、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我深入一线,与每一位员工交谈,也把养老公司的理念和服务宗旨灌输给了每一位员工。
2023年,被任命上海普陀区康养中心院长,那一年我带领团队完成了上海三星级养老机构的验收,通过了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大笑脸”的检查,同时也通过了上海首批智慧化养老院的验收。
4.莫怡

对于她来说,她的科院印记源于军训训练场的一个训练动作。
印记故事
2013年,阳光把科院的训练场晒得发烫,我们一身蓝绿迷彩,把青春的模样烙进了这片土地。那时我们站军姿站到脚跟发麻,踢正步踢到小腿发酸,却在教官的口令里,把松散的个体炼成了整齐的方阵我们曾抱怨迷彩服闷热难洗,如今想起,那布料上的汗渍与阳光的味道,竟是青春最鲜活的注脚。
现在的我们散落四方,在不同的领域冲锋陷阵。可每当看到身边路过身穿迷彩的高中生、大学生,总会想起那年夏天,我们在训练基地,把“坚持”二字刻进了骨血。那一段军训时光,是我们同学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也是人生征途里,永不褪色的精神铠甲。
5.沈晨凤

沈晨凤,艺术设计学院2021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2024年专升本考入上海建桥学院英语专业。对于沈晨凤来说,她的科院印记源于那些带着自己努力的证书。
印记故事
在上科院的三年,时光如书页翻转,将我对英语文学的热忱浇筑成了人生底色。专业主任王帆老师在专业课上所讲的知识和在指导参加比赛中的悉心教导,都化作我后来对英语学习的星光。那些在上科院学习的时光,让我充分懂得“文字有温度,文学有力量”。这份在母校埋下的英语文学种子,使我在未来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受益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