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当2025级新生们还在熟悉每一处角落,校园里早已酝酿着两场温情与科技并存的惊喜,让开学初的校园更添家的暖意。
10月9日,当“开学报到”与“生日”相逢,既是告别过往、迈入新校园的全新起点,也是年龄递增、迈向更成熟的成长印记。新开始与新成长也在此刻交织。
智能小车送蛋糕,校长陪新生启新程
9点整,一阵轻快的“滴滴”声传来,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的智能小车缓缓驶来,车身屏幕写着“生日快乐”的字样,还唱着祝你生日快乐,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科技风景线”。
“卢佳祺同学,欢迎加入‘科院家庭’,也祝你18岁生日快乐!”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韩芳,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许金如笑着走上前,与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陈飞、副书记任晔等领导一同为卢佳祺送上生日祝福。
韩芳与卢佳祺亲切互动,并现场赠书《习近平在上海》寄予期许。“希望你在学校的日子里,既能在实训课上练就过硬本领,也能在校园里找到归属感,把这里当成永远的‘第二个家’。”
同时她鼓励同学,作为职教学子,既要立足专业深耕细作,把核心技能学扎实、练熟练精,筑牢职业发展的根基;也要保持探索热情,大胆尝试技术创新、实践项目,在动手实践中突破自我,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这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沃土”上,快乐学习、扎实成长。
看着眼前的智能小车与老师们亲切的笑容,卢佳祺说道:“没想到报到时就能收到这么特别的生日惊喜!智能小车送蛋糕的方式特别酷,就像我们学院的专业一样充满活力。校长和老师们的祝福让我觉得特别温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专业,不辜负这份期待。”
现场,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围在一起齐唱生日歌,氛围温馨。卢佳祺的家在离学校仅3.5公里外的嘉定区菊园新区,此刻,比起地理上的贴近,他对学校更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亲近与归属感,心与校的距离,比路途更近。
人形机器人传心意,师生同庆暖人心
“陆雨琪同学,金之杰老师,今天是你们的生日,也是我们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大家庭的开心日子!”学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许金如,党委委员、副院长曾喜平,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宋国利和学院党总支书记许云峰一同走上前,为今日前来报到的新生陆雨琪和学院教师金之杰送上祝福。
许金如为金之杰递上蛋糕,又为陆雨琪送上《习近平在上海》书籍:“金老师,感谢你一直以来为学院教学和学生培养付出的心血;雨琪同学,希望你在通信领域保持好奇心,跟着老师学好专业知识,未来成为行业里的‘小小通信人’。”
“第一次和老师一起过生日,还有人形机器人跟我互动,太出乎意料!”陆雨琪感动地说,“本来刚开学还有点想家,现在觉得通信学院就像家一样,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亲切。”
金之杰也深受触动,“生日每年过,今年却特别难忘。”作为老师,能和学生一起在新生报到日庆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惊喜,更是学校对师生的用心。未来他会更用心带好每一位学生,和他们一起在通信领域共同成长。
现场,金之杰与陆雨琪进行了“三联系”师生结对。“三联系”工作作为我校党建工作的特色活动,要求全体党员、中层及以上干部与学生结对联系,深入学生所在班级、寝室,了解和掌握所联系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以及班风学风等,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的智能小车,到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人形机器人,两场生日会不仅是学校对师生的贴心关怀,更彰显了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科技赋能教育,以温情凝聚人心”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始终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与校园生活的每一处,无论是“三联系”师生结对、定制化成长指导,还是借助专业特色为师生打造专属惊喜,都在细节中传递着“校园即家”的温暖。
对我们而言
每一位师生都是校园里最珍贵的家人
希望通过这样的小惊喜
让师生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也让大家看到科技不仅是课本里的知识
更是能传递温暖、连接人心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