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IP赋能职业体验!我校职业体验日活动顺利开展

发表时间:2025-07-13来源:教务处浏览次数:19

近期,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陆俨少艺术院再度携手,以“体验职业,发现自己,启迪未来”为主题,举办为期两天的2025年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日“文化IP与文创制作”活动。作为2024年合作项目的升级迭代,本次活动吸引了30多名学生的参与,通过“文化资源转化+职业场景模拟+美育力量联动”的创新模式,构建起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职业启蒙的双向赋能通道,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门。


代际协同:打造“老中青”美育共同体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5月10日活动合影留念

  

5月11日活动合影留念

活动以陆俨少艺术院展厅为沉浸式课堂,由艺术院院长顾静嬍、公共美育负责人杨欢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郝振金、专业主任叶苗组成“双导师团”,融合艺术研究深度与职教实践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感受职业魅力,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这种“高校教师+艺术机构专家+大学生志愿者”的配置,既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又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形成“老中青”三代美育力量的良性互动。

郝老师以“IP的文化基因与商业密码”为主题展开导入教学,他通过跨文化案例对比展开讲解:既有传统神话IP“哪吒”的符号演变,也有迪士尼动画角色的产业生态剖析;既分析熊本熊、宝可梦等现代IP文创的商业逻辑,又解读敦煌飞天、奥运福娃等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核。通过对比敦煌飞天(文化符号)与玲娜贝儿(商业IP)的差异化生态,拆解“文化IP=精神内核+视觉符号+产业延伸”的底层逻辑。“熊本熊的成功不仅靠萌系设计,更在于其承载的地域文化叙事。”他结合日本熊本县案例,引导学生从“视觉表象”深入“文化肌理”、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


图片

体验者们观赏大学生的文创作品


当话题转向文创产业时,郝老师以Z世代视角解读文创产业趋势,“国潮文创”的破圈密码,在于用‘二次元’语言翻译‘老手艺’。“现在流行的‘谷子’‘吃谷’,其实就是文创衍生品消费”,郝老师巧妙捕捉青少年语言密码,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他进一步展示上海本土文创生态图谱,从静安大悦城的动漫主题街区到豫园的国潮文创空间,勾勒出“二次元经济”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图景。IP背后是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在引发热烈讨论后,郝老师顺势引出本次体验的核心环节——水拓文创制作。


从“创意萌芽”到“实物落地”,解锁“创意—工艺—市场”职业密码


区别于传统参观式体验,本次活动设计了“IP挖掘—设计转化—工艺制作—产品展示”的完整模拟。在非遗工坊区,形成“教师示范—学生实操—学长助力”的立体教学场景。在老师的讲解示范和志愿者的协助指导下,小体验者们通过画稿设计、材料选择、拓印创作的过程,完成了自己的文创作品。当第一幅水拓印的画面被缓缓揭开时,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恰是职业启蒙最生动的注脚。

郝老师示范讲解颜料的搭配

大学生志愿者揭开水拓印的画稿


从技能启蒙到价值重构,传递“劳动创造价值”理念


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对文创设计职业的兴趣,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职业反馈”的真实感,体验到职业成就感,更传递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此外,活动中也鼓励家长共同参与,通过职业教育与亲子共创环节,引导家长认识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文创设计是需要美学修养、技术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复合型职业。

从艺术殿堂到职业院校的实训工坊,是“大美育”格局下教育、科技、文化协同创新的有益探索。这种从具象体验到抽象认知的跃升,或许正是职业体验日送给青少年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小体验者们专注地学习拓印的过程


小体验者展示自己的文创作品





创新启示:职业教育赋能文化传承新路径,构建“文化—教育—产业”闭环生态


此次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探索职业教育赋能文化传承的新范式,一方面,丰富的传统文化IP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的创意表达又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解读,推动构建“文化资源—教育转化—产业反哺”的闭环模式。这种双向赋能,让职业教育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纽带,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种下一颗“文化+科技”的职业种子。

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探索校企联合开发“文化数字资源库”,为更多青少年提供职业启蒙与文化体验的机会。这种“以文化人、以职启智”的实践,正是上海职业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核心理念的生动注脚,亦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职教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