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队列训练的铿锵步伐到图书馆的埋首苦读,从戍边守岗的彻夜不眠到社团活动的热情投入,变的是身份与场景,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这些新时代的退伍复学大学生,正以 “若有战,召必回” 的信念为底色,在青春的坐标系里标注出责任与成长的双重刻度。
值此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 — 看军旅生涯如何成为人生的 “磨刀石”,看脱下军装的他们怎样把军营里的坚韧、忠诚与热血,酿成校园里的专注、担当与热爱。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更懂得:青春的模样从不止一种,而把个人理想嵌入时代洪流的选择,永远闪耀着最动人的光芒。
程志伟,男,汉族,共青团员,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20级学生。2020年9月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2022年9月退役复学。服役期间参与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获部队嘉奖;复学后连续两年获校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评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担任团队技术队长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奖项。现任班级团支部书记,以退役军人本色与新时代青年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一、军魂永铸:用航天报国践行强军誓言
2020年盛夏,当战友们为程志伟戴上光荣退役的红花时,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基地发射塔架上——这个来自江南水乡的青年,用700多个日夜在祖国大西南书写了别样的青春。作为技术保障分队成员,他全程参与空间站建造任务,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检测设备,在40℃高温的发射场反复演练应急预案。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意识,让他在2021年11月部队三公里比武中突破极限,以9分56秒的成绩斩获第三名;同年12月因任务期间的突出表现获部队嘉奖。退役时指导员这样评价:他把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军人的血性胆气完美融合。
二、学海砺剑:以军人作风勇攀知识高峰
退役复学后,程志伟将军营的作息表搬进校园:清晨六点的操场晨跑后,总能在图书馆看见他预习功课的身影。面对专业课程断层,他制定三遍学习法(课前预习标注难点、课中记录思维导图、课后整理错题集),2023-2024学年以专业排名前5%的成绩蝉联校一等奖学金,两度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作为机械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他将部队系统思维融入研发。在备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时,带领技术组小队连续三个月驻扎实验室,创新设计的智能防控近视眼镜斩获国家铜奖、上海赛区金奖。2024年冬,当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铜奖证书寄达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从火箭发射台到科创竞赛场,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永不言败的冲锋。
三、丹心向党:用行动书写赤诚信仰
2022年10月担任团支书以来,程志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工作,从帮助同学到协助老师无不充斥着他的身影,积极开展国防教育,爱国教育等专题团课20场,建立学业帮扶小组覆盖全班后进生。所在团支部连续两年获评五四红旗团支部,个人获2024年校级优秀团干部。
作为第38期党课培训班优秀学员,他牵头成立星火志愿服务队,三年来累计组织敬老院科技科普活动27次,带领志愿者为社区孤寡老人改造智能家居设备45套。2023年上海进博会期间,作为团委志愿者部骨干,连续10天坚守证件核验岗位,日均服务12小时,被组委会誉为永不疲倦的钢铁哨兵
四、热血传承:让迷彩青春绽放时代光芒
程志伟最喜欢的两张照片:一张是空间站发射时的烈焰腾空,另一张是半夜的实训室的灯光。前者教会我什么是国家使命,后者告诉我怎样践行担当。若有战,召必回——这不仅是对军营的承诺,更是对祖国需要的回答。
从扎根海岛到大学学习,从迷彩军营到创新赛场,程志伟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精神内核:在部队,他是托举航天梦的螺丝钉;在校园,他是传递正能量的火种;在社会,他是勇担使命的先锋队。这份最美的底色,正是千万中国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生动写照,更是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频共振的青春宣言!
获奖情况:
2021年11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63810部队三公里大比武第三名
2021年12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63790部队嘉奖
2023年11月荣获校一等奖学金
2023年11月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23年12月被评为优秀学生
2024年04月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2024年11月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24年12月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铜奖
2024年12月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金奖
2024年12月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