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革是创建特色高职的强大动力

发表时间:2012-09-12来源:浏览次数:1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调整阶段、到本世纪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无论在理论上、政策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走到了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带。截止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2305所,其中高职院校1071所,在校学生631.47万。重视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和社会共识。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春风和改制的推动,科技学院日新月异,成绩斐然。高职、电大、成人教育“三校联动”,事业规模成倍增长。我们因见证了科技学院的成绩而自豪,也感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集体智慧。展望未来,特别是创建特色高职的目标,我们在传承既定方针,继续抓好内涵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突破还在于创新,在于改革。我就进一步开放办学,创新改革提几个方面的思路:

一、关于提升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问题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大学的职责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必须打破框框,借助外力外脑: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甚至可以尝试由企业牵头申报各级各类课题,既可以加强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又可以增强研究课题的应用性;学院的兼职教师不能局限于上课教学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选择聘请一批能结合学院专业建设而承接项目,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型兼职教师与科研人员。信息是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的源头,政府政策是项目的最大信息源,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课题申报、项目投标、企业走访、参与研发作为常态化的日常工作,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每个专业都可以开辟出为社会服务和科研创新的新天地。

二、关于实施灵活的学期与学分制的问题

5月我在商务流通系调研时,韩芳主任提出学生承接并完成企业委托的一个电子商务开发项目,可以作为一门课程并给与学分,我很认同。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学校可依据专业对培养的特殊需求,适当延长或缩短相关专业的修业年限。教学方法可以改进,学院机制可以改变,学期设置和学分制实施等也是可以改革的,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学有所用,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三、关于校办企业及“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问题

“校中厂,厂中校”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最积极、最有效方式,通过这样的合作,课堂建在了产业园区、企业车间,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工程师参与教学科研,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教师成为校企合作的参与者和领军者。同时校办产业还承担着“造血”职能,可以在学校设立奖教基金那就是对学院更大的贡献。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难点,常常“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热,企业冷。要改变这一现状,从“单人舞”到“双人舞”,校办产业会起到创先引领作用,“校中厂,厂中校”是最好的载体和形式。

四、关于创新与人才评价的标准问题

    创新是学院发展的动力!检验我们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标准是什么?一是看学生是否学到真正的技能,可以有一个体面的就业;二是看这种理念或做法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引领作用;三是看是否促进学院创建特色高职。改革创新需要好的政策保障,什么是好的政策?一是看是否引领与激励了教师的创新和实践,有时甚至是一种态度;二是看是否促进专业发展和校企合作;三是是否兼顾到多做多得,公平合理。时代在发展,学院在发展,我们唯有快步前行。改革涉及到众多方面:我们的教学载体从黑板到互联网,教学方法从一人主讲到师生互动体验,考核方式从唯一标准答案到多元化理解与创新,课堂从教室到工厂,教学者从老师到工程师,循规蹈矩只能落后于别人,左顾右盼只能贻误时机,争论不休更是百害无益。此次申报上海市特色高职取得成功,就是我们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材料申报等方面的创新,突出了与其他高职院校竞争的的差异性与亮点,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各位老师,同志们,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创建特色高职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突破难点,使学院成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上海领先的特色高职院校!

学院在于发展,发展在于改革,改革在于创新。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永远是科技学院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光荣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