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故事、一帧影像
定格你的“科院印记”
这些藏着温度的记忆碎片
承载了代代相传的初心
今天,我们轻轻展开
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故事
一起回望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
感受属于我们共同的精神坐标
求学・印迹相随
陈顾阳
陈顾阳,2021级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校友,2021年入学。现任长电科技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营运部操作工。

对于陈顾阳来说,他的印记故事是一张模拟车间实习操作设备的场景照片。
印记故事
在科院的3年,校园里的实习时光,是我专业成长的关键一步。我学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知识虽学了,却缺实践“实感”。校内模拟车间实习,场景和现在长电科技生产车间有几分像。
跟着指导老师学操作模拟生产设备,从手忙脚乱到熟练,每次调试检测都让我对专业认知更真切。陈飞老师结合实操讲解知识,实习积累的经验和老师给的好评,成了我后来从事汽车半导体芯片生产营运工作的重要基础,让我能更快适应工作要求。
2002级教学信息员学生名单
对于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来说,2002年的记忆中有一张教学信息员的名单。

印记故事
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2级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带着不同班级的嘱托,活跃在教学反馈的“桥梁”上 —— 他们是各班级的教学信息员。
从商务到旅游,从通信到汽车,不同专业的教学信息员们,就像一颗颗纽带,把同学们的心声与老师的教学紧紧系在一起。他们的笔尖记录,他们的用心传递,让教与学的互动更顺畅,也在2002级的科院时光里,留下了一段“教学相长、同心共进”的独特印记,见证着那时校园里知识的传递与青春的成长。
孙泰伟
孙泰伟,商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12届毕业生,2009年进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现任临海市工投集团职员。

对于孙泰伟来说,他的印记故事是一面“润物细无声”的感谢锦旗。
印记故事

我的故事始于2009年9月,从浙江临海考入科院市场营销专业。
母校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块打磨性格、塑造品格的砺石。这一面“润物细无声”的感谢锦旗,给了我前行的底气。怀着在科院积蓄的力量,我先后参与了丽水技师学院的筹建,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历练。每一次挑战,都回响着母校教给我的务实与创新。而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始终是一盏明灯。2025年,通过全市统考,我如愿考入临海工投集团,成为了家乡国企单位的一员。这张返乡的“车票”,为我十六年的旅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从一个浙江学子出发,最终回归浙江热土,用我所学回报桑梓。
屈子靖
屈子靖,2018届电子商务专业、商贸管理学院、2015年进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现任身份:上海电力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

印记故事
我的故事开始于2015年9月,怀揣梦想,我成为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一名学生。母校教给我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责任与信仰。在校期间,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2018年毕业,我选择携笔从戎,投身军营。在那座大熔炉里,我从战士成长为副班长、班长、连队文书。每一次岗位变动,都是一次淬炼;每一次任务完成,都是一次担当。那本“四有”优秀士兵证书和嘉奖令,是对我军旅生涯的褒奖,而背后支撑我的,正是在科院担任学生干部时培养的那份不怕吃苦、服务集体、严谨细致的作风。
军营,让我把科院赋予我的底色,淬炼得更加坚韧、更加闪亮。角色在学子、军人与学子之间转换,环境在校园、军营与校园之间轮回,但科院赋予我那份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初心从未改变。那些在舞台上下与同伴们共同努力的记忆,那些在集体中感受到的温暖与归属,是我心底永不褪色的画面,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刘子晴
刘子晴,艺术设计学院,2017年进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现任安源区人民法院省聘书记员。

对于刘子晴来说,她的科院印记源于那些带着自己努力的证书。
印记故事
科院三年,是陈酿,回忆悠长。很开心能选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很幸运能到上海读书,因此在课堂外还愿意多花点时间。寒来暑往,图书馆和操场成了宿舍、教室和食堂之外最常去的地方。
还记得大一期末考试,导员念出成绩的时候,我又惊又喜,让高中复读时粉碎的自信心得到了治愈。在课堂上念书的时候、在图书馆默写单词的时候、在得到老师肯定的时候,这无数个瞬间将我的碎片一一拾起。一笔一画的书写、一字一句的背诵,才让我知道学习这件事情偷不了一点懒。
回看三年,仍然感谢那段努力的时光,是科院,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科院,搭建了我兴趣与书本知识的桥梁;是科院,让我遇到了影响深远的良师益友,让这三年,仍有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