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光 | 铁岩:从侦察兵到大学生,他用军旅底色绘就青春新篇

时间:2025-08-01浏览:12

编者按:

从队列训练的铿锵步伐到图书馆的埋首苦读,从戍边守岗的彻夜不眠到社团活动的热情投入,变的是身份与场景,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这些新时代的退伍复学大学生,正以 “若有战,召必回” 的信念为底色,在青春的坐标系里标注出责任与成长的双重刻度。

八月,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 — 看军旅生涯如何成为人生的 “磨刀石”,看脱下军装的他们怎样把军营里的坚韧、忠诚与热血,酿成校园里的专注、担当与热爱。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更懂得:青春的模样从不止一种,而把个人理想嵌入时代洪流的选择,永远闪耀着最动人的光芒。

铁岩,2003年8月出生,21岁,曾于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服役于中部战区某部队。作为一名普通退役大学生士兵,他在2024年9月退伍后进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学习。尽管两年的军旅生涯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却教会了他在平凡中坚持、在挫折中成长的品质。重返校园后,他将军人责任感融入学业与生活,努力完成从士兵到学生的角色转变。


入伍初心:从迷茫到脚踏实地

2019年高考后,铁岩考入一所普通大专,但对未来充满迷茫。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常告诫他:“当兵不一定成就大事,但能教会你踏实做人。”在家人鼓励下,铁岩保留学籍报名参军,带着“锻炼自己”的朴素愿望踏入军营。初入部队时,体能训练给了他沉重一击:第一次三公里跑耗时18分钟,被班长批评“拖后腿”。不服输的他开始加练——午休时练俯卧撑,熄灯后绑沙袋深蹲。三个月后,他的成绩冲进连队前十五。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到:“努力不一定赢,但放弃一定会输。”  

下连后,铁岩成为侦察营的一名普通侦察兵。日常训练枯燥而严格:寒冬潜伏需趴在雪地三小时,手脚冻到失去知觉;夜间侦察需背负30斤装备摸黑翻山,迷路时靠指北针找方向……这些看似枯燥严苛的训练,不仅是对体能的极致考验,更是对意志力的打磨。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沉淀出“在平凡中坚守、于挫折中成长”的宝贵品质,这恰恰是军旅生涯最动人的馈赠。



演习中的一次“闪光

2024年跨区演习中,铁岩所在班组负责侦察“敌方”阵地。渗透途中遭遇巡逻队时,按计划应撤退,但对方发现我方侦察车装备位置。面对携带自杀式炸药的敌人袭击,正在战备执勤的铁岩迅速反应,与敌人搏斗并徒手捂住点燃的引线。战友察觉异常后赶来支援,最终合力制服敌人。此次行动让他获得嘉奖,事迹登上《解放军报》。铁岩深知荣誉不属于个人——没有战友掩护,他寸步难行。部队的经历让他铭记:“平凡人做好平凡事,就是价值。”



退伍复学:重新开始的勇气

2024年9月退伍复学后,铁岩从“军营模式”切换到“校园频道”,面临多重挑战:高中英语基础薄弱,面对《大学英语》如读天书,首次测验仅得42分;专业课知识脱节,操作手忙脚乱。他采用“新兵式”学习法——每天提前1小时到教室预习,课后追着老师提问;主动与学霸室友“结对帮扶”,用部队整理的笔记方法梳理知识点。三个月后,他的成绩从班级倒数升至中游。  

曾因课堂发言站军姿闹笑话,也曾因同学懒散态度焦躁。辅导员开导他:“校园不是军营,要学会包容差异。”随后,他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身份转变后,他暗下决心:“以柔带兵、安全为主,学生不是真正的军人。”



校园中的“微光”行动

作为国防教育志愿者,铁岩担任校国旗护卫队教练,将军队升旗流程引入校园;在征兵宣讲会上分享真实军营生活,鼓舞学弟报名入伍。他还参与社会服务:每周去社区教老人用手机,累计服务30小时;担任校园纪律纠察队成员,关注火灾隐患与纪律情况;暴雨天组织同学疏通宿舍下水道,避免财产损失。课余时间,他发挥表演特长,活跃于校园晚会舞台。


反思与成长

过去,铁岩认为集体必须整齐划一,如今他懂得“尊重差异才能凝聚人心”;曾鄙视同学打游戏,后来发现对方用编程知识帮他优化学习方案。对于荣誉,他不再执着证书奖章,转而珍视微小成就:帮挂科同学补考通过、为校庆设计迷彩主题海报……这些“不值一提”的事同样让他骄傲。

关于未来

铁岩的短期目标是考取无人机操作证,将军用侦察技能转化为民用技术。他的故事里没有逆袭奇迹,只有普通青年的平凡坚持:在部队,是凌晨站岗时呵出的白雾;在校园,是图书馆闭馆时熄灭的顶灯。若问军旅生涯留下什么,答案或许是“在喧嚣中沉得下心,在困境中咬得住牙”。未来路上,他愿继续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默默扎根,不忘初心。